這個主題自從 204年被美國評鑑機構推出以來,今日依然是受評醫院超重視的(2023年)七大病人安全目標之一(NPSG 06.01.01)。 從其簡易版可知此目標的重點,在於改善如何能讓警報聲確實被照護人員聽到,或看到以免來不及反應,同時也要能界定哪些警報是屬於critical,需要積極處理的。


理論上這往往都會牽涉到處理false alarm與警報疲勞Alarm fatigue的方法與理論,以及給醫療人員和病人的訓練與衛教。


往年的建議作法包括:依單位別訂定標準化的管理辦法,並明定誰能調整、改變或關閉警報器等等,而且噪音的程度Noise levels應有實測評估的數據被控制在WHO建議的正常範圍內,但在ICU裡面往往這個數據都會超過35 到達60 dBA左右。


格主最近在國外文獻中發現有兩篇報告提出,兩個不同方法可以減少Technical alarms的出現,意義重大,可供參考:
1)在ICU病人身上貼電擊片的皮膚上先給予肥皂加水清洗skin preparation過後,出現alarm的次數就會比沒有清洗的案例的顯著減少。 Laugher et al Skin preparation and electrode replacement to reduce alarm fatigue in a community ICU. Am J Crit Care 2020 sep. 1:29(5):390-395

2)如果每天都能為病人更換心電圖電擊片,出現無意義的警報噪音次數也就能減少74.5%。

McGuffin S et al . Daily Electrocardiogram electrode change and the effect on frequency of nuisance alarms. Dimensions of Critical Care Nursing7/8 2019 Vol38-Issue 4-p.187-191


<延伸閱讀>
*醫療警報器的安全管理知多少 
*醫療警報器的種種問題與病人安全 

廣告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Twitter picture

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